CoinUp+胡桃资本的上市闹剧,和那些还没醒的韭菜。

2025-09-04

在币圈,“割韭菜” 的戏码可谓花样翻新,层出不穷。就拿 2025 年 “胡桃资本 + CoinUp” 联手演绎的这出闹剧来说,简直将行业底线狠狠践踏,刷新了大众的认知下限。这可不是愚人节提前上演的玩笑,而是现实资本与加密领域交织出的大型魔幻虚拟场景,此刻的 “虚拟”,可不单单指虚拟货币,更是眼前荒诞至极的乱象。

你或许听闻过村长去妇女主任家送温暖这类事儿,但你可曾见过上市公司大股东白送代币的奇景?不仅如此,上市公司顺水推舟发布一则公告,紧接着媒体与 KOL 便默契配合,将其吹捧成 “加密历史性突破”。若想见识这般割韭菜的 “教科书级” 操作,请看本期详细实录。恐怕连特朗普见了这一番操作,都得感慨一句 “特靠谱”—— 只不过这靠谱,是反话。

说实话,这波操作离谱得让人不禁怀疑,整个市场是不是集体失忆了。

8 月 31 日,胡桃资本抛出一份自愿性公告,内容直白得很:控股股东 “无对价捐赠” 一千万 CP 代币给公司。公司一分钱没掏,就这么轻松地把这所谓的代币往财报上一挂,美其名曰 “作为储备金保留并可能适时套现”。

若你仔细研读这份公告,便能察觉到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生怕担责的小心思。诸如 “无形资产”“可能适时套现”“主要在 CoinUp 使用与交易” 等等表述,一个不落全写上了,可通篇却找不到诸如 “合规里程碑” 或者 “战略财库” 之类的字眼。这情形,就好比自家仓库多塞了两包辣条,结果自媒体一通添油加醋,愣说成 “这是国家战略物资”。

好家伙,港股上市公司的战略物资居然成了 CP 平台币,韭菜们的遭遇还能更凄惨些吗?

更具讽刺意味的还在后头。公告本身都没敢往自己脸上贴金,可到了媒体和 KOL 嘴里,直接摇身一变,成了 “Web3 港股大航海元年”。一时间,各类推文、长文、社群分析如潮水般涌来,热搜被彻底引爆:“港股首家储备加密资产上市公司!合规路径样本出炉!香港拥抱 Web3 已成定局!” 配图清一色是 CEO 握手、代币 LOGO、绿涨 K 线。若是刚入圈没几天的新手,怕是真会以为自己见证了金融领域的史诗级时刻。然而,实际上脚下布满了陷阱,这些热搜不过是割韭菜的障眼法罢了。

别以为我没去查证。CoinUp 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?在 Trustpilot 平台上,它仅获得 2.2 分的超低评分,用户反馈全是诸如 “赚了钱账户立马冻结”“提款要交‘解冻费’”“钱被卡死无人管,简直就是韭菜收割机” 之类的抱怨。ScamAdviser 更是直接给它判了 “死刑”,评定其为低信任风险平台。在 CoinGecko 上,它的网络安全分和透明度竟然是负数。你若问我这平台合不合规?去港府 SFC 名单上查一圈便知,别说拿牌了,连申请人都不见踪影,压根就没在排队申请的行列。币圈那句流传已久的话 ——“能在 CoinUp 顺利提款的,基本都是平台自家人”,可一点都没夸张。

结果呢,如今这样的平台竟成了上市公司的 “战略储备金库”“合规先锋”?依我看,叫它 “提款黑洞” 还差不多。哪怕你真相信所谓的 “行业创新”,那是不是好歹先把提款功能优化通畅了?先把维权群里投资者的血泪控诉解决了?现在倒好,一边锁住用户资金,一边拿上市公司来给自己撑面子,脸皮简直比区块链还厚。

再瞧瞧胡桃资本自身,看看其半年报便知:2025 年上半年,公司营收还不到 90 万港元,费用却烧掉了 1766 万,亏损高达 2670 万,主营业务基本处于荒废状态。整个公司定位虽说号称 “投资控股”,网站上写的都是 “寻找资本新机遇”,但实际操作全靠炒壳、财技以及资产注入来编造新故事。什么创新、什么战略,全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套路。以前炒元宇宙概念,现在炒 Web3,说不定明天又换成 AI 大模型,反正就是一波散户接盘,一波炒家走人,谁接手谁倒霉。

受赠的代币竟能摇身一变成战略储备,港股市值管理手段真是让人 “大开眼界”。你见过哪家 “战略财库” 连个董事会决议都没有?哪个 “合规创新” 用的是平台自家币,而且只能在一个风险重重的交易所内部流通,公告里自己都不敢用 “首创”“标杆” 这样的字眼?就算你在家里这么玩家族小金库,估计都得被家里人骂。

说到底,这波操作最阴险毒辣之处并非公告造假,而是利用 “二次传播 + 信息差” 所展现出的收割能力。公告写得看似滴水不漏,随后营销号、KOL、社群全体出动,给你描绘出无比诱人的大饼:“港股新周期标志性时刻”“传统金融全面拥抱加密!不懂加密就要落后!” 把大家忽悠得热血上头,迫不及待地进场,最后才发现公告里那句 “储备金保留并可能适时套现”,翻译过来其实就是:“涨了就套你,跌了就认栽。” 真正看透这一切的老江湖,也只能无奈地笑说一句:“割得真狠。”

你还真以为国际资本看不懂这套路?拿 BNB 和 ETF 的合规标准来对照一下,就会发现这事儿简直滑稽到了极点。人家 Binance 每季度在链上进行披露,回购销毁等操作全透明;Rex Shares 递交 ETF 申请时,所有结构、托管、风控、收益等细节都提交给 SEC 审核,经得起全球监管的严苛审视。

为啥这事儿能在港股发生?因为这事不归内地管,香港虽对金融市场有自己的法律法规,但还是存在空子可钻。毕竟在内地,上市公司谁也不敢轻易触碰虚拟币,不然证监会第二天就得找上门来。而在港股,虚拟币相关业务相对宽松,可这也不能把大家当傻子糊弄啊。你说储备比特币、以太坊、BNB、SOL 这些主流币,大家还能理解,可你拿 CP 币作为储备,这操作真是让我绞尽脑汁都想不明白,还能这么玩?

“CoinUp 交易所” 本就是个空壳诈骗交易所,而胡桃资本选择它作为资产,可不是脑子短路。虽然我都被这操作搞得 “CPU 干烧”,但人家上市公司的身份在这事儿上可起了大作用。他们这是典型的狼狈为奸。对于 CoinUp 交易所而言,有上市公司把 CP 币当作储备资产,这无疑是绝佳的洗脑忽悠诈骗噱头。而胡桃资本呢,白白得了大量平台币,甭管这币是不是空气币,至少在交易所的市值摆在那儿。虽说这些币根本无法变现,因为 CoinUp 交易所本身就没有资金流动性来兜底,只要一抛就瞬间归零,全靠技术手段支撑,通过机器人控盘、数据做市商来维持虚假繁荣,一旦有人抛货就技术性封号,钱能进却出不来。

如此一来,便形成了一个看似 “双赢” 的狼狈局面。CoinUp 交易所得到了香港上市公司的认可,胡桃资本则获得了大量平台币作为公司储备资产,同时又有了忽悠韭菜的新噱头,得以继续行骗。

他们这套把戏其实并不高明,无非是吹牛的功夫一流。反正有自己的客户群体,真正的币圈老韭菜一眼就能看穿怎么回事,但圈外的小白很多看不清真相,就容易被表面的谎言所欺骗。

胡桃资本与 CoinUp 这一对,一个靠空壳玩财技,一个在平台玩 “提款鬼把戏”,居然还敢称自己为 “行业范式”?全球投资者看了估计都想 @证监会来举报你们。

币圈有个经典段子:“谁信公告谁送钱,谁信 KOL 谁送钱,谁信自己能抄底成功,最后还得送钱。” 这次我得再加一条:“谁信港股上市公司 + CoinUp 玩合规,直接把钱包递给对方,省得跑流程。”

最后送各位看官一句清醒毒鸡汤:别再给这种草台班子的幻想买单了。合规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实现的,战略也不是写公告凑字数就能达成的。割韭菜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,只会不断升级成更复杂的大型幻术。今天是首个 CP 储备,明天是首个元宇宙财库,后天又变成首个 AI 金库,剧本一直在循环,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,观众却永远不缺新鲜的。别让自己永远成为台下那棵被随意收割的小葱。

看懂了吗?别被人家公告和营销号的组合拳忽悠得头脑一热就掏钱冲进去。港股和币圈从来不缺这种荒诞段子,缺的只是警觉的你。

 

紧急预警【共建大湾区 APP】 收割模式启动!政府早已声明,已有多人血本无归!
« 上一篇 昨天
【高风险预警】“仁济医疗”App涉嫌非法集资,年化收益超400%系典型杀猪盘
下一篇 » 23小时前

文章评论

CoinUp+胡桃资本的上市闹剧,和那些还没醒的韭菜。...

在币圈,“割韭菜” 的戏码可谓花样翻新,层出不穷。就拿 2025 年 “胡桃资本 + CoinUp” 联手演绎的这出闹剧来说,简直将行业底线狠狠践踏,刷新了大众的认知下限。这可不是愚人节提前上演的...

CoinUp+胡桃资本的上市闹剧,和那些还没醒的韭菜。...